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邢炜: 增强保险保障功能 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1-02-18信息来源:信息部

“十三五”期间,保险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银保监会关于金融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将发展保险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中统筹推进,在强化保险保障功能、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成绩。“十四五”时期,保险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银保监会领导下,将进一步发挥自律、服务职能,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十三五”期间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保险业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对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2014年,国务院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立足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放在经济社会工作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要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十三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保险业主体回归保障本源的格局已基本确立,实现了自身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一)保险市场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是市场主体稳步增加。截至2019年底,我国保险机构达240家。其中:保险集团/控股公司14家,财产险公司88家,人身险公司91家,分别较“十三五”初期增加3家、15家、15家。成立了农险、责任险、保证险、养老险、健康险、互联网保险、自保等专业保险公司,提升保险业专业化水平。全国共有保险代理人912万人,较“十三五”初期增长约50%。

二是市场规模较快增长。2015年至2019年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由2.43万亿元增长到4.26万亿元,年均增速15.07%;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由1768元和3.6%增长至3051元和4.3%。预计“十三五”期间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约13%,2020年保费收入达到4.5万亿元左右,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保险业总资产从2015年的12.36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0.56万亿元,年均增长13.57%,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为6.45%,比“十三五”初期提高1个百分点。

三是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从8.49%上升至9.81%,2019年对全球保险市场增长贡献达到29.61%。2017年,我国首次超越日本,一直稳居全球第二大原保险市场。在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我国10家保险公司入围(包括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数量上仅次于美国。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加快推进

一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保险业坚持回归本源,深入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保险保障功能。在财产险方面,车险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车均保费平均降幅达到27%;非车险在财产险中所占比重从2015的22.46%提升到2019年的29.71%,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人身险方面,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的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目前中短存续期业务保费占比仅为4%,比2015年高峰时期下降了近九成。2019年,保险业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6470.04万亿元,较2015年提升2.8倍。

二是风险防范不断加强。紧紧围绕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加强公司治理,落实偿付能力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工作。监管部门依法对安邦集团等问题公司实施接管,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有效遏制了行业发展中的一些市场乱象。2020年三季度末,178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2.5%,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0.5%,保险业总体运行平稳,风险总体可控。

三是对外开放加快推进。2018年来,保险业先后出台“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在华外资保险公司、缩短外资人身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至2020年”等等34条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国内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和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陆续成立。2019年,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达到7.17%,较2015年提高2.37个百分点。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已达到20%。

(三)增强保障功能,多层次服务民生保障建设

一是全力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及时调整发布新的重大疾病定义及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推出“惠民保”等普惠型产品和针对特定人群的“特药险”、“特病险”产品,探索开展健康体检、慢病管理、诊疗绿色通道等健康管理新模式,实施税优健康保险试点。2015年至2019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从2410亿元增长到7066亿元,年均增长30.85%;健康险业务赔付从763亿元增长到2351亿元,占我国卫生总费用比重从1.88%增至3.61%。

二是积极服务养老保障体系。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稳步推进税延养老保险试点,积极探索发展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大力推动商业养老保险,2019年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710亿元,积累超过4700亿元的保险责任准备金。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开始布局“保险+医养”领域,为老年人提供涵盖风险保障、财务规划、医疗诊治、养老看护等综合养老方案。

三是全面参与基本医保经办业务。充分发挥保险精算、风险管理等优势,积极经办或承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为提升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发挥行业价值。“十三五”期间,大病保险覆盖人口从2015年的9.2亿人上升至2019年的11.29亿人,累计赔付超过3000万人次,参保群众大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普遍提升10~15个百分点。深度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截止2019年底,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个省35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

(四)强化风险管理,全方位服务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战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助推脱贫攻坚战略中独特优势,发展小额人身保险、融资保证保险、“防贫保”等农业农村专属保险,参与社会救助经办。2019年,农业农村基础保险服务覆盖到全国95%的乡镇,为1.91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81万亿元,向4918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560.2亿元。初步统计,2016-2019年农业保险累计为9840万户次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稳定脱贫户提供风险保障9121亿元,累计为3031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30.38亿元。

二是全面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保险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等功能作用,大力发展环境污染、医疗责任、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建筑工程、社区综合治理等领域的责任保险,用经济杠杆化解民事纠纷,为全社会治理提供风险保障。2019年,责任保险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560.19万亿元,比2015年提高16倍。

三是积极参与国家防灾减灾体系。2015年4月,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成立。2017年7月,正式发布城乡居民住宅地震保险示范产品。截至2019年底,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累计为361.5万户居民提供地震风险保障605.6亿元。建立保险业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机制,为2019年“利奇马”台风赔付87.57亿元,为2020年汛期水灾赔付53.60亿元,在应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拓宽险资运用,多渠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拓宽保险资金服务领域。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0.71万亿元,较“十三五”初期增长85%。其中,针对交通、能源、不动产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投入水平在不断增加,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投资规模分别达到1.3万亿元、6000亿元和2500亿元。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截至2020年4月,保险资金对“新基建”投资达到1650亿元。

二是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十三五”期间,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发行普惠金融领域的专属资管产品,将保险产品的风险识别化解功能与保险资金投资运用专业技术有机结合,服务小微企业和脱贫攻坚战略。针对周期性重资产另类项目的个性化诉求,设立了永续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保险资管创新类产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目前,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和非公开市场投资,为实体经济融资超过16万亿,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三大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第二大投资者、公募基金最大机构投资者。

二、“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中15次提及保险,为商业保险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十四五”时期,保险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保险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险意识全面提升,国家政策强力推动,再考虑到我国保险业与国际先进市场的较大差距,保险业还将面临巨大发展空间。瑞士再保险sigma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在全球保费中所占份额将从目前的11%左右升至20%,有望在2030年代中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

(二)在服务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这为保险业服务健康养老保障体系提供重要契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基本养老金面临较大缺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指出:发挥金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十四五”期间,保险行业要聚焦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健康医疗保险、加快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加大对医养资源的投入和整合,多管齐下,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领域、全方位的养老金融及服务体系。

(三)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十三五”期间,保险业在服务农村脱贫攻坚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需要不断“扩面、增品、提标”。按照WTO规则,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费补贴,属于可以采取“绿箱政策”。“十四五”期间,保险行业将着力加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开发小额人身保险,稳步推进支农支小融资业务,为防止脱贫农民“因病因灾返贫”提供保险业的解决方案,持续发挥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四)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加快推进保险业转型发展。“十四五”期间,随着保险科技更广泛的应用,风险保障范围将不断扩大,风险管理能力将不断提升,线上化的核保理赔和客户服务体系将不断成熟,保险业将为社会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加强保险科技运用,积极推动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三农、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

(五)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等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和资本市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十四五”期间,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险业还将面临巨大发展空间。瑞士再保险sigma报告预测,中国有望在2030年代中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为此,保险业将能够为国家“两新一重”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为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交通物流等国家重大项目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六)在灾害治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保险业通过开通绿色通道、拓宽保障责任、捐赠专属保险、支持重大项目、服务小微企业、开展捐款捐物等方式,在支持疫情防控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将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做好灾害事故保险应急处置工作,服务国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此外,积极发展教育医疗、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建筑工程、职业责任、社区管理等领域的责任保险,用经济杠杆和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服务公共安全、参与社会管理。

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将在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是保险业的全国性自律组织,主要职能为自律、维权、交流、服务、宣传。“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协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强化自律、服务等职能,在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行业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配合监管改革和行业发展,持续强化自律职能。健全自律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自律手段和方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围绕财产险发展需要和车险综合改革、农业保险发展等,加快示范条款和行业标准制定,深化产品自主注册改革,推动行业产品创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配合新形势下人身险改革,打造行业健康养老研究平台,助力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推动养老、健康保险发展。丰富完善寿险领域业务交流,完善评估利率形成机制,推进人身险产品三化工作。研究保险公司投资管理能力建设自律管理办法,不断强化行业投资管理能力建设。继续推动保险中介市场自律体系建设,推进保险中介机构规范发展。

(二)围绕行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职能,推动行业维权,加强教育培训,开展文化宣传,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会员服务体系。加强宏观经济金融的研究分析,持续编纂各类研究报告,加强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研判,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协会统计制度,加强行业数据交流,继续开展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评价工作。进一步推进保险科技和大数据应用研究,加强标准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持续推动行业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积极配合司法单位、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开展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的制修订工作,及时反馈行业意见。持续搭建各类高质量交流平台,推进行业内外开展交流活动等。继续举办中国保险大讲堂系列活动,搞好各类专题专项培训。做好行业新闻宣传,营造行业发展良好舆论环境。